【善寫手】台灣交通載具管理政策的謬點

大智澈見教練講師/鍾榮中

  一個政策如果僅是訴求「愛地球」這樣的口號,最後都會是曲高和寡,所以紅蘿蔔與皮鞭的雙效對策,才能見真章。在台灣開電動車就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個案。管理單位以減免燃料稅、牌照稅的紅蘿蔔手段,確實讓許多在生活態度趨向環保考慮的消費者,趨之若鶩的選購了電動車。但這趨勢卻日漸衰退,其佔有率卻成長緩慢,這大都因為缺乏明確的皮鞭約束力,而無法更上一層樓的突破電動車的「旅程焦慮」的瓶頸,這是政策制定面需要再努力之處。


  
以一個既重視環保又是一個電動車的車主來驗證開電動車的優勢。除了免繳任何稅賦至2030年的紅利外,燃料費用也比原來的柴油車降低了90%,而且目前總里程數超過8萬公里,沒有支出任何保養費用(這當然是車輛銷售的促銷手段),保養簡單幾乎每次進廠保養都在2小內可以完成交車。另外行駛安靜,不排廢氣的優勢讓我在家車庫啟動,不但安靜且不留任何難聞的氣味。



  交通載具的總體價值分為財物價值與駕駛價值,財物價值因為電費(以時間電價計)便宜,所以節省交通移動成本,保養單純費用不高,且保養週期可以超過內燃機汽車2倍以上的日程,所以電動車的財物價值是有誘因的。另駕駛價值,因為電動車啟動扭力線性,加速起來直逼跑車非常過癮,且行駛的靜音度非常享受,這樣的駕駛價值也是關鍵。


  至於所有的人對電動車的第一關印象都是里程焦慮,這點在我剛開始駕駛電動車時,也是心驚肉跳的擔心著,但依據DDCAR的報導:「根據 AmpGo 電電行所提供的統計數據,截至 2025 年 3 月底為止全台營運中的充電站數量達到 3,230 座,和去年同期相比多出了 897 座充電站,年成長率高達 53%;全台充電槍總數則來到 10,670 支,和去年同期相比新增 3,447 支充電槍,年成長率 48%。」,這樣的密集度已經漸漸接近加油站的規模,有朝一日一定會讓這趨勢更為明顯。以我自己駕駛電動車的經驗,以目前充滿電可以行使約400公里的續行力,即使我開車至台東也都只需要半途充一次電即可完成,何況現階段許多APP都可以協助尋找充電樁,且現階段高速公路的休息站都有充電站,休息上個洗手間甚至再喝個飲料幾乎都可以增加近百公里的續航力。所以這部份的焦慮應該可以忽略。

  但如果僅聚焦在財務價值與駕駛價值,其實很難在台灣讓電動車佔有率更上一層樓,除非有需約束性的政策促使車輛選擇上推電動車一把,否則交通載具電氣化的政策理想應該很難實現,這些政策如大力宣導與協助集合住宅裝設電動樁,台電的表燈供電系統以更優惠的誘因推動時間電價,適宜的區段與時段約束內燃機進入行駛的政策。這樣才能讓紅蘿蔔與皮鞭的效應加乘,進而促進台灣交通載具電器化的政策理想。


#低碳交通
#永續政策工具
#氣候變遷



閱讀推薦︰《報導者》
https://www.twreporter.org/a/challenges-for-transport-sector-to-achieve-net-zero
標題: 8年2,700億政策難收成效,運輸部門如國家減碳「拖油瓶」?

鍾榮中 傑能系統工程(股)公司董事長

鍾董事長擁有30年節能管理經驗的服務能力,以永續經營、節約能源服務為其企業主要發展策略。對於產業趨勢有極高的敏感度,長期關注綠能議題,勵行節能從自身與公司每一個管理做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