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善寫手】治理不只是規則,而是價值選擇

大智澈見教練講師/邱世寬

誰真正擁有企業?從治理架構看員工、創新與永續
  談到企業治理,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,是「透明」與「制度」。但更根本的問題是:誰真正擁有企業? 這道問題的思考,往往決定了一家公司如何對待員工、如何看待創新,甚至能否走向永續。
 
從股東至上到利害關係人
  傳統觀點,股東是企業唯一的擁有者。股東投入資金、承擔風險,自然擁有營運和管理的主導權。然而,股東至上的治理模式,容易傾向短期利益,忽視員工、客戶的利益,甚至對環境的衝擊。
  隨著 ESG 與永續議題的興起,愈來愈多人開始強調:企業不只是股東的資產,更屬於多元利害關係人——員工、供應商、社會與自然環境。如果只為股東服務,長期價值反而可能被犧牲。Patagonia 的例子就十分鮮明:它透過「使命信託」把公司所有權轉移,象徵性地宣告「地球才是最大的股東」,讓永續成為治理的核心。換句話說,企業應被視為社會公共財的一部分。最有利於長遠經營的模式,不是單純滿足股東,而是兼顧多方利害關係人,讓環境與社會也被納入決策範圍。
 
東西方文化的差異
  不過,像 Patagonia 這樣的治理模式,是否能在不同文化中一體適用,在西方,強調個人願景與企業自主,社會對 ESG 的接受度高,較為容易推動「使命信託」;但在東方,家族企業仍佔主流,使命與「家族責任」或「社會關係」有更多連結,直接訴求以「地球」作為股東,說服力相對不足。
  因此,在東方文化下,若要落實類似理念,可能需要透過「家族使命」或「與員工共享」的語言來轉譯,較可能獲得認同。文化的確會影響治理模式的敘事方式與落地形式,但永續作為核心價值,本質上並無差異。
 
 
員工持股:治理的實務工具
  除了使命信託,另一個實務上常見的治理工具,是 員工持股計畫(ESOP)。這讓員工不只是勞動者,更是所有者。當員工同時也是股東,他們會更有動力留任、貢獻創新,並與公司站在同一條長期道路上。
  ESOP 有多種型態,包括限制型股票、股票選擇權、員工持股信託,甚至是虛擬股票。不同制度在風險、激勵效果和股權稀釋上各有差異,但共通點是:它讓員工的利益與企業長期發展更加鏈結。這不僅有助於留才,也能提升創新動能。
 
從理念到制度:三層次的治理思考
  從治理框架到治理機制,可以用「三層次」的治理架構進行推導:
  1. 理念層次:企業應被誰擁有?股東至上 vs. 利害關係人共治。
  2. 文化層次:不同文化背景下,使命信託與永續治理的接受度會不同。
  3. 制度層次:透過 ESOP 等工具,將員工真正納入所有權,落實永續與創新。
  從理念建立、文化形塑,再到制度推動,良善的公司治理不是冷冰冰的規則,而是價值選擇。當治理模式能兼顧員工、社會與環境,企業不僅能留住人才、激發創新,更能確保在永續的道路上走得更穩、更長遠。
 
#公司治理
#員工持股計畫
#利益關係人
# ESG


閱讀推薦:2025/08/08《今周刊》
標題:銀色海嘯來襲,企業接班難!全台高齡企業主突破兩成,「讓地球做股東」新模式能否破解接班荒?


邱世寬 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士

逢甲大學教授暨大智澈見董事長,專長領域為公司治理、策略管理、組織變革與營運模式創新,並致力於協助二代傳承和企業轉型,積極推動幸福企業理念實踐與執行。